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胶片摄影,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
前几年,我学拍照时,老师却建议我:试一试胶片相机,试一试自己冲洗。于是我用了一段时间胶片,好歹自己拍摄、冲洗了上百个胶卷。尝试过中画幅和大画幅,也尝试过在家里搞个暗房,自己放大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理解了老师说的,试试胶片的原因。
一是真的掌握了基础技术。光圈、快门、对焦这些事,在现代相机、手机上越来越不重要,都可以自动化。因为自动化,很多常识性问题,大家就不再思考了。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表现颠簸与晃动,如果你想表现炙热刺眼,是否能想得起来应该怎么操作(或者其实更根本的问题是:是否你还能想得起来,其实是可以有自己的表现形式,而不仅仅依靠设备的“自动判断”)。
二是拍摄胶片,必须慢下来——一卷 135 胶卷也就 36 张,在这种无法机关枪般扫射的工具约束下,更容易端详、思考。慢下来时,反而比较快,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说,我从拍胶片的过程中的收获是:带上了脑子。
回到做产品,也是这样。
要认真地做一个产品,要带上脑子,而不仅仅是人云亦云,或者只是说:某某产品也是这么做的。
有些基本技术,需要掌握。有些基本常识,需要遵循。要思考:一个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谁遇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有多难受,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群体有多大?你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合适有效?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其有效性……
这样朴素的道理,认真实践的人不那么多。很多人都更愿意着急地学新事物,仿佛不学就错过了整个时代。实际上,八成力放在不变的方向和原则上,两成力放在新事物上,就蛮好。
顺便说一句:用胶片拍一段时间,习惯了带上脑子拍摄后,再用数码相机甚至手机拍,其实也是一样的。
欢迎你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们一起聊聊创业、产品、运营、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付费即可加入,如不满意,72 小时内可在 App 内无条件自助退款。——>星球创业笔记传送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吴鲁加):拍胶片的慢,和做产品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