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博士生涯的最后

资讯 2年前 (2022) admin
435 0 0

博士答辩已经结束几天了。朕,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呀,身体力行又何其难!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是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公众号改名为知行合一!好好看看,呃,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懂得越多,懂得越少


在博士生涯的最后,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便是,当你对一个研究领域有了越深的了解时,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越来越少。因为当你深入到某个研究领域之后,你就会明白,即使是仅仅想研究清楚一个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的一个小的研究课题就需要花费半年、一年、乃至数年的时光,想要了解清楚一个研究方向的所有问题、想要对整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整个博士期间,一个人能够真正研究清楚的,可能只有2-3个小问题,甚至可能连一个小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原本以为读书读到了博士毕业,应该是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实却是,即使想要弄明白一个很小的研究问题就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更不要再说自身研究领域之外的问题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便是生为人类的悲哀。一个人穷尽一生,真正能够研究清楚的,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方向而已,毕竟人类是有极限的,除非你不做人了。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感受到知识的广阔后,会让人不得不感叹自身的渺茫,让人在骨子里变得谦逊,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敬畏之心。

然而,有意思的是,读博士的经历在让人保持谦逊的同时,也会让人在骨子里充满自信。因为当你真正地深入到某个研究课题,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的时候,你就会陡然发现,全世界已经没有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比你有更深的理解了。这时候,你的心底就会涌现出一股睥睨天下的勇气和自信,可以大声喊出,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既谦逊又自信,听起来可能有点矛盾。举个例子来说,读博士的经历就像是攀爬一座高山,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山顶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这绝顶处的风光,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与你共享,这时候是不是就会产生一股无与伦比的喜悦与自豪?但与此同时,站在这绝顶处去看世界,你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座高山。为了攀爬眼前这座高山就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即使穷尽一生,又能攀爬几座高山呢?这时候就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感叹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茫,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拥有这份谦逊让人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无法真正弄清楚的。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突然就对一些无聊的纷扰失去了关注的兴趣。比如A在网上写个小作文攻击B,B再写个小作文来回击,两个人争吵不休。这种事情我觉得就很无聊,因为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没有办法判断信息的真假,更没有办法了解事情的全貌。关注这种事情,乃至被这种事情牵扰自己的情绪,就很没有意义。就像我在之前的推送里说的,写论文的时候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是言之有据的,而这个根据主要是三个来源:一是领域内的常识、基本的事实,二是引用其他论文的结论,三是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样的道理,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有三类:一是不带有任何情感偏向的基本事实,二是其他人对一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三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至于其他那些吵来吵去也没有什么定论的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可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一些自己能够真正弄明白的事情上更有意义。比如如果去和人争论某个网络事件里孰对孰错,我们都无法掌握事情的全貌,再怎么争论也没多大意义。如果是去争论某个算法是不是有效,那大家就跑个实验测试一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保持这种心态可以让人从各种无聊的纷扰中解放出来,专心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拥有这份自信让人明白,世界上真正对某个前沿的研究方向有着深入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看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盲从各种专家或者权威。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专家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专家,真正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只是他手下的博士生,专家本人大多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具体的研究上,自然就很难对前沿的科研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在读博士之前,面对各种专家或者权威,你会感觉自己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地遥远。读完博士之后你就会明白,对于你研究的问题的理解,这些专家或者权威大概率是比不过你的。了解到这些,你就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专家或者权威,在你研究的问题上拥有和他们分庭抗礼的自信和勇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以前会觉得只有等到自己拥有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之时才能够和他们进行平等地对话。读博士的经历会让你明白,即使我和对方地位相差悬殊,即使我的成就不及对方分毫,在我研究的问题上,我就是可以说我比对方拥有更深的理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看吧,这就是一种从骨子里洋溢出来的自信,让你拥有不输给任何人的勇气!玉女心经,技压全真,Jimmy一生,不弱于人(手动狗头)~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读博士期间会有很多科研写作与科研汇报的训练。这些训练重点培养的能力是两个,一个是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个是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你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同时需要你对问题本身有着深入的理解,既能够在宏观上理解这个问题的背景、意义、内涵与外延,又能够在微观上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各个细节了如指掌。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的情况,让自己写的每个字、说的每个词都尽量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想要展示背景的时候展示更多的背景,需要展示细节的时候展示更多的细节。

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需要你认真地去思考对方的背景并推测对方可能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尽量向对方展示他所期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

经过了多次训练之后,针对某个具体的科研问题,通常就能够做到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准确地理解他人。

在博士生涯的最后,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理解他人的行为。

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逻辑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天生的因素(天生的性格、天生的生理因素等),二是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三是现实的因素(现实中的各种压力等)。尝试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现很多人、很多事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比如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起初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愚蠢和可笑。但是,当我尝试去真正理解司马衷这个人的时候,却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天生的智力缺陷使得他无法拥有正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皇族的优渥生活使得他无法感知民间疾苦。在这种天生的因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下,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话似乎就不难理解了。当我尝试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的时候,突然发现”何不食肉糜”这个故事,在愚蠢和可笑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层沉重的痛苦和悲哀。如果可以,谁不想拥有正常的智力?如果可以,谁不想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天生的智力缺陷使得他无法拥有这些,司马衷的一生注定只能沦为他人的傀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和悲哀?更悲哀的是,智力的缺陷使得他本人甚至可能感受不到这份痛苦和悲哀,让他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而不自知。易地而处,真是想想就让人觉得痛苦。后来我看到了这样一则记载:永兴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石超的军队突然杀到,司马衷的军队在荡阴大败,司马衷脸部受伤,中了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穿着朝会时的礼服,下马登上司马衷的车驾,挺身保卫天子,石超的军士把嵇绍拉到车辕中要砍杀。司马衷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说:“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惟独不侵犯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了嵇绍,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司马衷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这就是”嵇侍中血”的故事。

当我们深入了解司马衷这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说出”何不食肉糜”的他并不是冷血或者残酷,而是真的无法理解民间疾苦。当身边的人为了救他而殒命时,他是能够切身感受到对方的情义的。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可恨之人,而是一个一生都无法自己做主的可悲之人。

当我尝试以这种方式去理解身边的人、理解身边的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如此多的痛苦、挣扎、悲伤、彷徨、和无可奈何。这些痛苦有的是天生的因素,有的是环境的影响,有的则是现实的压力。

慢慢地,我开始相信天道的存在。喂喂喂,怎么突然开始玄乎起来了?因为我是Ph.D.嘛,也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让我们来愉快地探讨一些哲学问题吧(手动狗头)~

所谓的天道就是一种规律,每个人行为的背后、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回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回想我们人生中做过的那些重要的抉择、做出的那些重要的行为,你会发现,即使重来无数次,回到当初的时间节点,你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做出同样的举动。这便是存在于你身上的规律,这便是属于你自己的”道”(”道”这个词是不是就比较高大上)。

不只是我们个人的行为,世界上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规律,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些便是事物中存在的道。

看到了每个人身上的道、看到了事物背后的规律,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改变别人、改变世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以前总想着要改变父母、老板、朋友、乃至自己所处的环境,经过了一系列的失败,才慢慢意识到,原来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每件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想要强行改变他人、改变世界只会给大家都带来痛苦和折磨。

想明白了这些,就会发现,所谓的”天下大同”其实是根本没法做到的事情。大争之世,人皆有所求,人皆有所欲。农夫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将士求大捷凯旋,封官领赏;商贾求获利倍十,南北亨通;君王求贤臣良将,拓土开疆;女子求容悦情郎(那个,这话是《大秦帝国》里张仪说的,我没有任何对女性不友好的意思。你看,这就是我说的言之有据的方法之一就是引用他人的结论。将来报道出了偏差,锅不就可以甩给别人了嘛~(手动狗头)),士子求知己相知。我们作为学生,求的是能顺利毕业,找到好的工作;而老板们则大多希望你能在毕业前多做出些贡献。先天的因素、后天的环境、或者现实的处境会使我们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行为,使我们每个人具有属于自己的道。每个人的道是如此地不同,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多么地困难。天下大同固然好,但这个”同”应该由谁来定义呢?我想要改变他人、改变世界,但回过头来想想,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改变这些呢?每个人都按照属于自己的道去生活,每件事都按照属于它的道来发展,或许这才是世界真实的模样吧。尊重每个人的道,尊重每件事背后的规律,对他人多一分理解,对事情多一分耐心,这样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当你想要抱怨老板、父母、或者朋友的时候,尝试一下易地而处、感同身受,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也不一定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以前看到互联网寒冬、互联网裁员之类的消息会感到焦虑或者急躁,现在感觉这些不过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罢了。前些年互联网企业疯狂扩张,招募了大批员工,现在很多企业达到瓶颈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了。这就是属于这个行业的道,并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也就没必要为它牵扰自己的情绪。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顺应天道,顺应事物内在的规律,这样能够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静,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活得更加开心。

上面这段话是不是显得比较消极?好像在说,面对身边的人、面对身边的事,我们只能选择理解和接受,没有办法做出任何改变。但是,这么消极的观点自然不是我想说的(手动狗头)。我想说的是,首先我们要看到每个人、每件事背后存在的道,明白很多人、很多事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减少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接下来,在看到道的存在之后,你也能看到很多道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你可以努力改变的地方。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身边的人、无法改变身边的事,但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来减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现在我们因为疫情无法自由地去外面玩耍。如果你总是想着让疫情快点结束好让你可以自由玩耍,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因为疫情的发展自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如果你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怎么在存在疫情的前提下让自己玩得更开心,就有可能让自己真正地开心起来。关键在于认真地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就不要去纠结,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在不改变某些人、某些事的前提下,努力将事情导向对自己而言最为舒服的结果。比如你的老板需要文章来评职称,你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告诉他你不想发文章,只想划水摸鱼混毕业,那老板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你是不可能改变他的。但如果你说,我想换一个研究课题、换一个研究方向,那是有可能说服老板的。你看,通过换一种处理方式,你可以做另一个感兴趣的方向,老板也有了文章,没有人受伤的世界,这不就完成了嘛(比企谷八幡直呼内行)。再比如,你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总是想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样难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这些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你换种方式,思考如何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是有可能成功的。

不过,话说回来,天道本身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每个人身上的道、每件事背后的规律都是会发生变化的。只不过这些变化往往是由于道的根源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非人力所能为矣。比如一个人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比较焦虑,这时候你让他平静下来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他行为的根源在于现实中面临的毕业压力,只有这个压力没有了,他才有可能真正地平静下来。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无法触及问题根源的,因而很难去真正地改变别人、改变世界。沧浪之水是清澈还是浑浊,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这取决于沧浪之水的根源。我们能做的只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央视三国里,刘备有句台词,大丈夫行于乱世,当光明磊落。即使处于逆境,也当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抗争也。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天道,而是要顺应天道、静待天道的变化。试想刘备如果在势单力孤的时候不是选择逃命,而是选择凭着一腔热血和强大的曹操血拼到底,那恐怕他早就会被曹操所灭,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和昭烈皇帝了。

一种特殊的情况是,我们自身的行为可能就是别人问题的根源。例如当我们日后成为父母、老师、领导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学生、下属问题的根源。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变我们自己,就能够真正地改变他人的行为、真正地改变世界。希望到时候你还能拥有改变的勇气,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哟~


关于读博士的思考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选择读博士的决定,尤其是直博(本科毕业直接读博士)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

一个人的博士生涯要想过得顺利需要满足非常多的条件:首先是这个人本身的能力和性格是适合读博士的;其次是有一个好的导师;再然后是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的研究课题要有足够的研究价值;最后是研究方向与自己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相符合。

首先说个人自身的因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读博士的动机。最好的状态是你真的想要去研究清楚某些问题,真的想在某个领域做出一定的成果,真的想要按照一个博士的标准去磨炼自己以获取相应的能力。如果仅仅只是盲目跟风,仅仅只是被博士这个光鲜的头衔所吸引,仅仅只是看重读博士学位带来的附加收益(博士容易拿户口、博士工资高等),而不是真的喜欢读博士这件事本身,那你将会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读博士就好像是孤身一人去攀爬一座没有人探索过的高山,没有人知道距离终点还有多远,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是会觉得孤独无助还是会感到兴奋愉悦?读博士的过程难免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如果只是看重博士的头衔或者博士学位带来的附加收益,当有一天你发现原来博士头衔也没有那么重要、博士学位带来的收益可能不如硕士学位(硕士也能拿户口、硕士工资也很高)时,你又是否还有勇气坚持下去呢?

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便是导师,导师的人品、学术水平、以及性格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品和学术水平自不必说,性格也很重要。如果你是那种有自己的想法、非常自律的人,就比较适合一个不怎么喜欢管人的导师;如果你是那种需要被人指挥才会干活的人,则适合那种比较严格的导师。不过,即使是同一个导师,在他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他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可能都会不一样。比如在他需要评职称的时候,可能就会专心培养学生做科研发论文;在他已经功成名就快要退休的时候,可能就对学术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了。正好有一位适合自己的导师,实在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则会决定博士生涯的上限。同样是计算机专业,有的研究方向就是比较容易做研究、发论文,有的方向则可能会比较困难。有的研究课题就是比较有价值,有的课题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最后是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毕业后打算去工业界,那最好做一些和工业界联系比较密切的课题,这样更方便找工作。如果打算留在学术界,那最好是选择一个学术积累非常强的实验室,方便培养学术界的人脉。

如果以上条件都满足,那博士生涯大概率可以过得非常开心,幸福的博士总是相似的,但幸福的博士却是稀少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条件是很难同时满足的,不幸的博士各有各的不幸。悲哀的是,以上这些不是一个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能够轻易想明白的。在一个对自己不够了解、对世界不够了解的年龄做出的直博的选择,将会严重影响接下来至少五年的人生,所以我说本科生选择直博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如果不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合,我不推荐别人去读博士,因为读博士可能真的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顺带提一句,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也让我对一个博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了新的体会。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你对一个研究课题有着透彻的了解,从简单的基本概念再到最前沿的研究都如数家珍,还需要用一条好的主线将不同的研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研究脉络。这就需要你既能在纵向上由浅到深地深入理解一个问题,又能在横向上弄清楚不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将不同的研究整合到一起。这种能力我觉得非常酷,也是自己非常希望能够获得的能力。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接下来想做什么


想成为一个既强大又温柔的人。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拥有一颗温柔的心,善于发现世界的美好,善于感受世人的善意。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能做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事,希望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说写公众号这件事,我觉得就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毕业后还会坚持写下去。之前有一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同学告诉我,我写的东西对他很有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让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能真正帮助到他人的,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对这个世界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之前有个Facebook的哥们告诉我,我的代码和数据对他的研究非常有帮助,这也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让我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它真正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比较戏剧性的是,我发现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引用了这个哥们的工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奔赴吧(手动狗头)~

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人能真正做好的事情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个男人,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也表示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只做了三件小事。希望以后能专注在一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争取做出一些微小的工作:)


最后的话


以前怀揣着对科研的兴趣和对编程的热爱转专业来到了计算机专业读博士,从那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我才认识到读博士的过程并不只是快乐,还有很多痛苦的时刻。能承受这些的,才是大人。现在的我比以往要感谢得更多更多,当然,也包括认识身边的大家哟。在这博士生涯的最后,经过最后这个学期的调整,终于找回来了,我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的东西,无论如何成长,都绝对不能忘记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再也不会忘记了,当初那份对科研和编程纯粹的喜爱。

感谢公众号的各位读者陪伴了我这么久,这个公众号已经写了五年了,这五年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起成长呢?欢迎在评论或者私信找我聊,哈哈哈~

马上就6月了,毕业的时间一天天临近了,真的太感谢学校了。感谢学校对我们每个学生给予的尊重和爱护,在这里生活真的非常开心非常自由,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学校重视着、爱护着,真的舍不得离开呀。老板:既然这么舍不得,要不你再延个一年?我:不了不了,我随便说说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了,以后可就再也不是学生的身份了。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未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随风而行,随心而行。

写在博士生涯的最后

等等,说到这句《卧龙吟》的歌词,人家诸葛孔明是27岁出山,我也是27岁博士毕业,岂不是说明我等于。。。停停停,太不要脸了,别说别人了,连我都想扇你了。最后就用这首大气磅礴的《卧龙吟》来作为结尾吧~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时乱势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时乱势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等等,毕竟要毕业了,还是得要点仪式感嘛。老板,切歌,换《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小侦探的书桌):写在博士生涯的最后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2年5月31日 下午9:33。
转载请注明:写在博士生涯的最后 | CTF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